18.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

所謂一體同觀者,就是人身雖有四肢五官而心性存識,仍是作為一體之用。此一體所有者,亦體有非實,唯以真心常作常住不變為觀。即如佛得大智,具足五眼六通,唯體身非實,以真心常住,虛實不昧不執。雖五眼六通,唯仍是共照於一心一意,此所謂萬法歸一,又一能化萬之妙理也。

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有肉眼否?」

「如是,世尊,如來有肉眼。」

所謂肉眼者,一如人間所見色相肉體之眼無異,亦是五眼之一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有天眼否?」

「如是,世尊,如來有天眼。」

所謂天眼者,乃五眼之一,天眼是天眾之眼。天眼大致有二:一是由業而得,例如修得天褔化身為天人者,自得有天眼;二是從修禪定而得。凡有天眼者,其不論遠近與晝夜,內外亦無阻,能見一切,故說如來有天眼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有慧眼否?」

「如是,世尊,如來有慧眼。」

所謂慧眼者,亦是五眼之一,是從修持般若智慧而得慧眼者,能觀諸事物無有虛假,能見諸實相,及見知一切眾生之諸般根性及心性,是為慧眼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有法眼否?」

「如是,世尊,如來有法眼。」

所謂法眼者,亦是五眼之一,而以法眼能觀諸六道之究竟,謂之法眼。據《無量壽經》曰:「法眼能觀察究竟諸道。」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有佛眼否?」

「如是,世尊,如來有佛眼。」

佛眼者,亦乃佛陀具有的五眼之一。以佛眼觀故,能觀照十方法界,知眾生若干種心,能了知眾生宿世過去之種種業力與不同根器,無漏無盡,不可思議。若說如來五眼者,更是佛才有的十八不共法之一,若未成佛者是不會具有的!依據《華嚴經》「離世間品」記載有如是云:「肉眼,見一切色故;天眼,見一切眾生故;慧眼,見一切眾生諸根器及境界故;法眼,見一切法如實相故;佛眼,見如來十力故。」

「十力」就是

  1. 處於非處如實力
  2. 能知三世報之業力
  3. 能了知一切解脫三昧力
  4. 能知諸眾生諸根器上下力
  5. 能了知眾生種種心欲力
  6. 能知世間種種性力
  7. 能知一切道至力
  8. 能得宿命智力
  9. 得天眼能觀視一切力
  10. 得漏盡智力

以上是為如來五眼十力的淺說.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恆河沙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否?」

「如是,世尊,如來說是沙。」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一恆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恆河,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寧為多否?」

「甚多,世尊。」

佛續作譬喻,問須菩提:「你認為恆河中的所有沙,以佛陀所觀就是沙嗎?」須菩提答佛言:「如來說是沙。」佛又再問須菩提:「你認為一條一若恆河內的所有沙,每一粒沙內都有一條恆河,又在這麼多的恆河內的所有沙裡都有一個佛世界。如是這樣,你認為佛世界的數量是否很多?」須菩提答佛言:「是甚多的。」

因為以上所說,都是佛所作出譬喻多少之例子而已,一如天文數字,是不可計算的,喻意當然是甚多者也,這乃假設之數目。佛世界者,即是佛所安住之國土,即淨土。紅塵俗世則謂之穢土,因眾生常有諸般罪業,三業不淨。佛作此數目作為譬喻而已。

佛告須菩提:「爾所國土中,所有眾生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

佛又續對須菩提言:「你們國土中所有的眾生有若干種心,佛亦悉皆知曉。為何會這樣?因為如來說,諸心者皆為非心之見也,只是世間之虛名,是故名之為『心』,而非真實究竟所有。所以須菩提你要明白此理,是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亦不可得的。」

娑婆世界中所有眾生其心不同,為何如來悉知?因眾生執有此心為妄念妄想,乃無始以來從自性中出現。如眾生心有動念,一生起諸妄想,則自起於形色;起色一動,即心已生一念。以佛智慧而察之,自然洞悉知之也。

又若自心平靜寂如虛空,不起妄念;妄念不起,則心意不動;心意既不動,又何來外形色相有所現?若無所形,則無能得知者也。又因佛陀已證無上正等正覺,具有五眼六通,眾生心念一起,佛又怎會不知之理?所謂六通者,就是:

  1. 天眼通:能觀照十方,及能徹視三千大千世界。
  2. 天耳通:能於遠處洞聽十方世界無漏。
  3. 他心通:能悉知別人心意及所想之動念。
  4. 宿命通:能通達知曉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之事物情境。
  5. 神足通:足能形無阻礙。
  6. 無漏通:或稱如意通,此神通能法身自在,任運自如,及能遊戲十方國土,來去自如的。

又為何佛說過去、現在與未來心不可得?這就是說明,觀空自在,無著過去、現在及未來之情境;若有著住者,則有指望於得者也。凡事之定律,萬法因緣而生,有失亦因有得而成,既無所得必無所失也,故不應以得之心取於諸法。所謂不可得者,本是空性之別名。又據《智度論》五十二卷所載有如是云:「空中前際不可得,後際不可得,中際不可得。」

由以上可見性空之不可得之義也,一切萬法,皆性本空寂,無緣不生,不生即不滅,方能常住不變。若我等眾生,心無所住,亦不著住中間與內外情境,則心無所染。無染則無色相所住,更無顏色、形相、頭尾、方圓之分別。如是淨心,心無造作,因無造作故,不起妄念,不貪、瞋、癡,心非幻化,而得性本真實。又因真實是故,即真如本性,亦即自性佛身矣。

由心真實之故,則無所限,無邊無際,亦無取捨;既無取捨,即非惡非善,自性真如。又因真如不動之故,心無轉動;無故,則非生非滅。心如虛空,無塵無染,自性清淨,而心無罣礙,自得無阻無障,神通自在,離一切名相色塵所染。

學佛者應作如是觀修,於諸法中,明白自性,了知真如一切法,心不可得。若達至此境即常住之自性,即諸法本體性也。故於此經第五分有云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」即此理也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