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.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

此章說明修持此經之功德。

須菩提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,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,若復有人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,何況書寫受持讀誦,為他人解說。」

佛續對須菩提再作譬喻此經之功德不可思議。謂若然有善信之男女,以初日分、中日分及後日分,用有如恆河沙這麼多的生命作布施者,亦不及能有人得見聞此經後而信奉所持,不違不逆所教之功德那麼大。更何況是全心全意真正發心書寫及念誦,及將此經傳揚流佈而利益眾生,作解說之功德自然不可作譬喻也。

所謂初日分、中日分及後日分者,此乃佛學之名相用語,以佛制訂修法行持日分三時之時分,亦相等如早、午、晚時分的意思。而百千萬億劫,此「劫」字乃時歷甚長之代名詞是也。

「須菩提,以要言之,是經有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、無邊功德,如來為發大乘者說、為發最上乘者說。若有人能受持讀誦, 廣為人說,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稱、無有邊、不可思議功德。」

各位尊貴的佛子及善知識,若要言說此經之功德,是言之不盡。此經實在具有不可思議、不可量度及無邊無際之功德!

不可思議者,就是不可以用凡夫的思想來議定。因其妙理無邊,深奧稀奇,難以想像。就因如此故,佛陀以此經作教化,是為開悟發大乘心者及上根上乘之人而說的妙理,非一般人能輕易明白的。故此,若有人能有真正的信心不退受教行持,緊記不忘,時刻讀誦,更應自利利他而廣大傳揚流佈此經功德,多為別人開示宣說。如此人等其功德是無邊不可思議。如來說悉知道如是之人,皆得成就不可譬喻數算之功德也。

因何捨身之功德不及持誦經典及說法自利利他之功德?因持誦功德能自悟佛性,了斷生死;又因度化他人亦同斷生死得共成聖果,如此功德自然比捨自身之功德更大也。若是只懂行於布施,本屬善性慈悲,亦能修得福德,但智慧仍未啟悟明徹,始終為有漏之福。有漏亦有盡,終非究竟圓滿,福盡亦必再受輪迴或墮惡道之苦者,故持經及弘法之功德是最大無比是也。

故六祖有如是曰:「多劫捨身,不了諸法本空之義。有能捨與所捨之心仍在,亦未離眾生之見。若能聞經悟道,明了我人相盡,如此即是佛身,故捨身之福,不及持經無漏之慧福也。」

又記述達摩大師東來弘法時,於初化梁武帝時,武帝造寺度僧、設齋布施,出力不少。若干時後,武帝見達摩大師問曰:「朕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不少,有何功德?」時達摩大師答帝曰:「實無功德。」武帝驚聞更感未明是何道理。這樣相信各位學佛者亦有所疑。須知梁武帝之心思,有執著功德之回報,此名為求福,故不可將福等同功德。功德實乃性中之悟而在於法身之中,而非在於有為之修福。

所謂見性是功平等仁厚是德,以此常修,念念無滯,心無罣礙,慈悲與智慧並用,存平等仁厚之心,常見本性真實智慧妙用,是為功德。

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仁禮是德。又能以自性立萬法度生是功心性仁愛平等是德。如若真正修功德之人,應自心不輕,不憍不慢,一切平等,常行普敬,自性不虛不妄,離一切相,是真正修功德也。如若相反,即心常自大輕人,貪名利福報,即是無功可言;又自性不平,我性虛妄不實者,即是無德者也。故應於行住坐臥一切時中,直心平自性之德,此是念念不斷不滅之功也。亦即功在內,德在外,故有云「自心修性是功,修身是德。」如上所知,何謂功德與求福之別?因梁武帝不識其理只求福澤綿長,如此求福又怎能言之為功德者也!

又何謂大乘與上乘之義?所謂乘者,就是乘載之義。例如人們為了方便自己而駕一輛汽車,只能乘坐一人或兩人者(譬喻謂之小乘)。又例如為令更多大眾得到方便而設較大的輪船或汽車,如巴士等乘載百人或更多(這就譬喻是大乘也)。

故若修佛人只因希望早日修得自身解脫成佛作聖者,如是人只是一個但求自我脫離生死輪迴的小乘行者,因並未對其他眾生作出任何利益,故名小乘行者。而大乘的行者菩薩,則以自利及利他作為修持之目的,所以說大乘為菩薩乘,為度無量眾生故云大乘,亦云上乘。(這就是大乘與小乘簡略之分別。)

如阿羅漢只獨自了斷生死輪迴而不說法度眾生者,故云小乘。又如緣覺乘之行者,即因緣聞法而修,半為自己,半為他人而修者,此云中乘者也。又云如來之正等正覺所行之道,名為大乘,名為上乘,名為妙乘,名為勝乘,亦名為無等乘,上上乘,不惡乘與無等等乘也。故修大乘菩薩行為最上乘也。

如是人等,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須菩提,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則於此經,不能聽受讀誦,為人解說。」

如是能明悟之人等,即等如能具如來之智慧。荷擔,即背著、肩擔著的意思。即此人已能背起一如佛陀之正等無上智慧,亦能化度眾生,又若樂於小法者,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者,則對此經無能聽信,因不深信更是不明之故,自然不會信而行持讀誦的,自己不信不解又怎能為別人解說?故言不能聽受讀誦,及為他人解說是此理也。

所謂樂小法者,即此人因根性鈍、智慧少,不能深解大乘及大乘深妙之真理,因而只會貪樂眼前之變幻與各種有為之法。就如有些人見聞佛經,怕其深妙而退卻,隨而捨之去學世間外道,如寫符畫咒之術,只會看見眼前虛假之術,反而遠離經典甚深妙法,不求無上菩提能得真實究竟之法,是為樂小法者。又不甘願深行大乘,只修小乘自我得益者亦是小法。

於《法華經‧方便品》有如是曰:「鈍根樂小法,少智樂小法。」所謂樂小法者之人,是指那些雖有緣遇到諸佛所教,但不行菩薩之深妙菩提道者是也。

須菩提 ,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所應供養。當知此處則為是塔,皆應恭敬作禮圍繞,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」

佛對須菩提說,在在處處即在於任何一處地方。若有此經所在者,即如佛在無異,而一切世間天人、阿修羅,(世間天人阿修羅已於此書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內有詳述),皆應供養,是以諸美好珍寶或飲食作奉養敬禮之義,即如奉獻大同小異。由此可見經在之處則是一如見佛塔,即如見寺廟無異,不可輕藐而應恭敬及作禮圍繞。

作禮者即如一種敬禮之義式,乃依據佛法之儀軌,是應順時針方向,即右轉旋繞三匝,以作敬禮之意,此亦乃佛法行法會之隆重儀式也。(但各位須知,佛法應右繞,而魔道則左繞的,故學佛者切不能犯此過錯;非常可惜的是,筆者曾於某寺院亦見有左繞之現象,這可能是個末法時期吧!) 繞佛之來由是緣起於佛初出應化度生時,因世人不識此法,時淨居天子化成人身,到佛前作禮並向右旋三匝敬禮。及禮畢入座聽法,此乃繞佛之來由,亦是天敬也。繞佛作禮是表示敬佛威儀,以諸華香(華字應讀花音),即是以各種鮮花及種種名香等繞佛並散其座前,及至前後左右之處是也。故於《法華經‧化城喻品》有如是曰:「諸天龍王乃至人非人等,恭敬圍繞。」由此可知佛法威儀不可譬喻,亦即云經在之處即如有佛在,是此義也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