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.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

所謂究竟者,其意就是至極至終之義,亦可說是最終極及最真實之意義。而無我者,即此我非我,因為人身屬假體,本來無我,實乃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及五陰之假合相。此乃無常之體,實非真有,不能以無常之一體作為自我之主見。若執此見而有我相者,實乃凡夫之心,未明聖諦,終非究竟,故言究竟無我也。

爾時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,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

此時須菩提又再向佛陀發出問題,如世間有善信男女要發真正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時,應該抱著甚麼的心態?若遇到了外緣及無明障礙,又怎樣降伏自心令使不亂不退?再請佛陀開示。

佛告須菩提:「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當生如是心:我應滅度一切眾生,滅渡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」

佛再對須菩提作此開示,若是發真正的大乘無上正覺菩提心者,應當要發這樣的心態:我應盡力無餘地滅除眾生的無明,及度化眾生便令離苦得樂,不論他們是甚麼形相與境界的一切眾生亦無分別,亦應發願滅度無遺。

據佛說,《涅槃經》有如是曰:「自未得度先度他。」亦即是應抱著願我發大願作菩薩行,先度眾生,使令解脫,然後才作成佛。故此度一切眾生之心,實乃作佛者應為之願力也。所以應要發心滅度一切眾生才是。雖然如此,滅度了無數眾生及至令他成佛,而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。這就是指明,作菩薩行者,不應存有我相而行布施等善,及以此心除去慢我見之心,才是真正的菩薩心,故說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也。

「何以故?須菩提,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則非菩薩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,實無有法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」

為甚麼這樣說?佛又對須菩提繼續開示:發大乘菩薩心若仍然未能了悟人法皆空之理,又執著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之心,仍有貪戀名利與褔報等之心,未能體解大道,實與凡夫無別,又與眾生何異?有此心者則非菩薩也。

又所以者何?為菩薩最重要的就是隨順眾生,隨緣應化,視機以度,發心真實,行以般若,運用無上智慧度化眾生。諸事無常,法本無我之義,唯令使眾生得到解脫而布施行法。因地處事,因人施教,行種種方便,妙用智慧,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亦即正等正覺,不因有為而為,法無所定,妙有真如,故實無有法。若說是有法而發此心者,非佛之說真義也。這亦所謂萬法皆空,本來無有,只是真如本性中之本來蕩然空空無物無染。亦即所謂一法不立,一塵不染於心際是也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於然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。」「否也,世尊,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於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佛又問須菩提:「你認為佛在過去世於然燈佛所,曾有法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否?」須菩提答:「沒有,因我明白佛所言之義,是佛在過去世,在其當時之本師然燈佛處,已明白無我、人、眾生與壽者之四相,不會執有自我之心,更不會認為已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菩提,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說佛於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佛言:「如是如是。」

即你答對了,佛就是因發如此的心,實沒有法的執著認為已得到無上的菩提道。

「須菩提,若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,汝於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」

佛對須菩提言:「若然我們有法執而認為已得到無上菩提道,則仍是未明之眾生。那時我的本師然燈佛則不會為我授記,說我下一世得到成佛,名為釋迦牟尼。」釋迦,乃族姓,譯作「能仁」;牟尼,意譯為「寂滅」也。

「以實無有法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汝於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」

佛說:「就因為沒有我、人、眾生及壽者四相與法執,而認為自己得無上正等正覺,故此然燈佛才給予我授記,並作是言,說明我下世得到成佛,名為釋迦牟尼。」

據經典記載,釋迦牟尼佛上一生的名字為善慧菩薩。昔日有一城國,名蓮華城。適逢當時蓮華城主,恭請然燈佛入城,而路途中善慧菩薩正披髮掩面。然燈佛經過見之,立即為其授記,並言於來世當得成佛,號稱為釋迦牟尼佛。

如上所記載出自《本行經》,但又與《因果經》及《成道記》的記載各有不同的說法,此點讀者們可用作參考。學佛最重要的是講求明理,無須執著於典故之細則名相或文句的分別。

若論以實無有法所得之義,除有如上所述外,又據佛說《涅槃經》十七亦有如是云:「無所得者,則名為慧。有所得者,名為無明。」又有所得者,名為生死輪。一切凡夫輪迴於生死之中,皆因執有所得之見故,而生了無明及緣起。緣起即有緣生,不斷地輪轉於生生死死之中。菩薩應以空慧觀照,明白真諦,不再執無明而永斷一切之生死。是此義故,說是菩薩名為無所得也。

《楞嚴經》亦有如是云:「安然無所有。」無所有,即名無所得,以體會無相之真義,心中再無執著之處,無分別得之心,無得之心自然不會有失之心,即空慧,亦即實相觀,故稱為無所得也。又於《智度論》亦有如是云:「於諸法實相中,決定相不可得,故名無所得也。」

「何以故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」

所謂如來諸,即諸法真實如其本性之真義非空亦非有,不住於形,更不著於任何形相的真如本性。

據《大乘止觀論》:「此心即自性清淨心,是名真如,又名佛性,亦名法身,亦名如來藏,亦名法性,亦名法界也。」

「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須菩提,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,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,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須菩提,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名一切法。」

佛說:若有人言如來自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者,是人未解佛意,更是無知及妄語者也。因為真如本性,佛本自有,眾生亦有,只因眾生被外緣之所塵染,未能清淨得見本性真如;佛者,能明真如之理,除盡外緣妄執之心,而得見真如自性。

凡說有所得者,皆從外而得,非實有之得。真如之性乃自性自用,自覺本性真如,而非從外而有所得,故若有人說佛得無上正等正覺,實不明佛法之真義,是不實之語也。

又因為如來真如本性所得之法,是無形無相,更無實無虛之真性,由此義故,如來所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如來者,即如上所說的真如妙有本性。如來與佛,本來是如來十號稱呼無別。

各位須知,「佛」一詞的來由,是當時的梵語所譯,音為「勃打」,其義是一個明白真理究竟的啟悟者,是一位大智慧的覺者,稱之為佛陀。故佛陀是由梵音譯成的稱呼,舉凡學佛者須知及明白。

所謂佛法者,即佛陀所說之真實見解與理論,即覺者所說之方法,甚具科學與邏輯及哲理,非世人誤指為迷信的思想。學佛就是學習及了解佛所開示的智理,而非迷信。故說如來所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此義也。

又據《金剛三昧經》所說:「於菩提性中,無得無失,無覺無知,無分別相。亦無分別中,即清淨相。因性無間雜,故無有言說,有非有非無,又非知非不知。諸般可行之法,亦復如是,而一切法行,亦不見於處所。無名無性,真實本體。決定性故,本無有得與不得者。」

又以法論,一切之法略說有三種:一是有為法,二是無為法,三是不可說之法,大致以此三法為統攝一切之法。佛所說之法總是教令眾生成佛之道。故有說所謂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如渡眾過河之木筏無異,使眾生離苦得樂到達彼岸之道。若以此末筏作譬喻,所使用之木筏為法之一假名而已,是故亦名一切法也。於《大寶積經》卷四所述:「如來常說一切諸法,皆是佛法。以於諸法義能善了知,名為佛法。」

「須菩提,譬喻人生長大。」須菩提言:「如來說人身長大,則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

因如以上所解,佛續向須菩提以人身長大為本無之假體再作譬喻。須菩提聞此譬喻深感明白而向作回答,謂了知如來之義,是說人身之長大,實非真有之假體,即使大如須彌山王亦是有一定的限制。法身即真心,是無限無邊的,故說人身長大,實為非大之理,但因其名為大身而已。

但諸凡夫未明真諦只見眼前弘相,須知色相之體,大極有限。例如大至整個地球世界,亦不外乎是虛空宇宙中的一個星際而已,是有限度的。而法身相之大,是可以概括整個虛空宇宙,能遍週於十方法界的,故又怎能說色身為大?故所言為大者,實乃凡夫之見,假作其名為大者也。所以學佛之行者及發心之菩薩,應確知及明白此理。

「須菩提,菩薩亦如是,若作是言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,則不名菩薩。」

故若有菩薩說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,則仍有執著,不解空義,及存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之心,不是真實菩薩之心,不能名為菩薩也。因為既身為度化眾生的菩薩,其自心若不明,未能自覺,試問又怎能覺眾?一切眾生的真性本無著染,唯是受了外緣情境而塵染了清淨心性,因而從其業緣中相應以出現為眾生之相或眾生之心。所謂心佛與眾生,本無別異,唯是諸佛已悟,眾生尚迷之理,只分別在於覺悟之程度不同而已。故眾生或非眾生者,不可以為實有者也。

「何以故?須菩提,實無有法,名為菩薩。是故佛說一切法,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。」

佛言以上各種見解,續對須菩提說:能真正的了悟空如本性,不執見於有法所得之心,才是清淨真實,而能名為菩薩。所以佛說一切法亦不應存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之分別心與執著見,這亦表示心佛眾生無別異,佛性平等及真如之理也。

據《維摩經》亦有如是云:「法無眾生,離眾生垢故。法無有我,離我垢故。法無壽命,離生死故。法無有人,前後際斷故。此乃真空無法相也。故佛說一切法者是此義,有外於此者,則我佛無所說也。」

「須菩提,若菩薩作是言:我當莊嚴佛土,是不名菩薩。何以故?如來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須菩提,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

佛再對須菩提作開示說:若有菩薩自言,我當莊嚴佛土者,是不能名為菩薩。(有關莊嚴佛土之解說,於本經第十分已有解說。)因為菩薩應以定慧之心作寶莊嚴佛土,不應貪著功德,更不應以其功向外表露令使人知,如此方為菩薩。又若其心只求名利褔報,急欲人知其功者,非菩薩之所為也。故佛說莊嚴佛土者,即實非莊嚴之心意,只是外形虛有之相,只是世間所謂的莊嚴而已。因此之理,佛又續對須菩提說明,若菩薩能了知實相而能通達無我法執者,如來說此人才可真實名為菩薩也。

因為凡夫無智而自言有我,若以智慧觀之,實無我之所在,以此人身色相,只屬假合之身,無常非有,只由思盧罣礙之心與無明等妄念,種下因緣。從無始以來,由貪、瞋、癡等三毒所引發身、口、意造諸等業,由因緣力故,輪轉於世而見於形骸之色身假體,凡夫之心仍愚性不覺,反自執為我有,致令念念相續而無窮盡,再流轉於六度生死之中。這實乃可憐的眾生,如未明此義仍有我相我執及四相未除者,就是在世凡夫,自身未明又怎可度他覺眾?是故不能名為菩薩也。若能通達無我法之真義,已是覺悟自悟,真如自在,乃自性佛身,能荷擔如來智慧廣度眾生。故如來說,能明此義者,名為真正的菩薩也。

Leave a comment